查看原文
其他

CPU前沿 | 最新科研进展

新媒体中心 中国药科大学 2020-08-30

栏目介绍

  《最新科研进展》主要向您报道药大最新科研进展。希望能方便广大CPUer更多了解药大科研情况。科技创新,砥砺前行。(以下文章按照影响因子排序,点击论文标题获取原文链接




1



何伟课题组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综述文章


  近日,我校药学院何伟副教授与研究生邢旭扬等在国际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15.621)上发表了题为“‍Nanocarrier‐Mediated Cytosolic Delivery of Biopharmaceuticals‍”的文章。该文已于2020年5月4号在线发表。

  

  在人类对抗各种重大疾病或罕见疾病的过程中,生物药物基本未缺席过。从1981年开始的乙肝疫苗上市,1982年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到1996年基因治疗致死事件引发的各种质疑,2011-2015年GLP-1、CTLA-4、PD-1等的成功开发,2018年siRNA的上市,再到目前全人类在孜孜以求的COVID-19疫苗,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可谓坎坎坷坷。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突破,生物药物的研发已势不可挡,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与内在特点等,低生物利用度与给药的不便捷性已经成为限制生物药物应用的瓶颈。该文章主要综述了生物药物的研发现状,需要克服的主要生物屏障,潜在的解决策略与途径,并重点介绍了一些临床在用的药物等。




2



姚静团队在Nano Letters报道Protein-Like自组装纳米转换体应用于肿瘤药物高效递送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材料学领域权威期刊Nano Letters(IF:12.279)在线发表了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姚静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Transforming Complexity to Simplicity: Protein-Like Nanotrans- former for Improving Tumor Drug Delivery Programmatically。”师资博士后熊慧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姚静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提高药物递送效率可以改善肿瘤药物的治疗效率。然而,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肿瘤组织深层渗透困难、肿瘤细胞摄取效率较低、溶酶体中的药物失活以及释药迟滞等体内递药屏障或技术壁垒仍然制约着纳米药物的发展。根据木桶定律,纳米药物在穿越上述屏障的任一环节受阻均会降低药物的总体递送效率,从而削弱药物的最终治疗效果。尽管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多次转换其亲疏水性或者尺寸大小以逐层贯穿这些递药屏障,然而以往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往往需要依赖于结构复杂且未经FDA批准的新型合成生物材料。此外,其所含敏感键多依赖于化学或者生物反应的完全发生。因此,这些递药系统产业转化技术壁垒大且敏感型转换效率仍然受限。为解决上述问题,姚静教授团队受蛋白质变性和复性的启发,开发了一种具有质子触发的亲疏水-尺寸转换特性及光热疗法(PT)介导的肿瘤深部递送效应的瞬时转换纳米组装体。该瞬时转换纳米组装体的构建,仅需以FDA批准的药物阿霉素,单宁酸和吲哚菁绿为构建单元,经π-π相互作用及静电作用组装为DTIG纳米转换体。

  研究表明,DTIG纳米转换体在血液循环的中性环境下为亲水性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在肿瘤微环境(pH6.5)及酸性溶酶体内(pH4.5)由于质子的触发可瞬时转换为疏水性大尺寸纳米颗粒,在DTIG纳米转换体撕裂溶酶体膜发生逃逸后进入细胞质环境时可再次快速恢复亲水性小尺寸特性,从而达到连续贯穿递药生物屏障的效果。该DTIG纳米组装体结合激光治疗具有良好的化疗与PT联合治疗效果以及肿瘤深层药物渗透效应,且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本研究为开发纳米药物提供了一种程序化地突破不同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屏障的新策略。




3



陆涛团队、吴照球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报道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近日,理学院陆涛团队、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吴照球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题为“A potent CBP/p300-Snail interaction inhibitor suppresse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in wild-type p53-expressing cancer的合作研究论文。李红枚(2017年进站博士后)、毕嫣然(2019届硕士)、李阳(2018级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陆涛教授、吴照球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基临院院长郭青龙教授、理学院陈亚东教授、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院长王水教授、乳腺肿瘤科主任医师谢晖教授对该工作亦有重要贡献。


  团队前期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转录因子Snail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携带野生型p53病人的肿瘤进程和不良预后正相关;敲除Snail基因通过上调野生型p53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传统上,Snail被认为是“不可药性”靶点,而直接靶向Snail蛋白小分子抑制剂迄今未见任何报道。基于此,团队开展了基于Snail晶体结构的化合物设计、合成和筛选工作,并最终获得候选化合物CYD19。研究发现,CYD19与Snail蛋白进化上保守的174位精氨酸高效结合,在几十纳摩水平即可显著抑制多个肿瘤细胞系Snail蛋白表达,其机制是化合物与Snail蛋白结合后干扰乙酰转移酶CBP/p300与Snail结合,导致后者失去乙酰化保护而被泛素化降解。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YD19通过抑制Snail┨p53信号轴而遏制肿瘤细胞体内外生长、通过抑制Snail介导的EMT进程而遏制细胞侵袭及远处转移(见下图)。CYD19作为全新结构CBP/p300-Snail蛋白互作抑制剂,是首个报道的直接靶向Snail蛋白小分子候选化合物。该首创(first-in-class)化合物的发现更正了传统上认为Snail是“不可成药”的靶点的认识,将为转移性肿瘤(特别是表达野生型p53肿瘤)治疗提供新选择,具有重要的基础和社会意义。

  该项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江苏省“双创”计划创新团队与创新个人项目、学校“双一流”创新高峰团队项目、国重实验室自主创新项目等的资助。



帮推须知


  《最新科研进展》栏目旨在整理药大最新科研进展报道。诚挚希望各位老师如有新的信息可以于每月月底前将本月的科研进展发送至官微邮箱cpuweixin@163.com


>> 药大人都在看 <<



前方高甜!“你很好,我也不差~”

暖阳倾撒小满至,万物生长正当时

还记得,那年陪你奔向药大的TA?

药闻速递|一周药闻概览



来源|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

编辑|程萌

指导|王琳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